
媽媽說:「小栗子被妳嚇到了。」結果,小栗子一直都很沈默,連過去洗澡時會大叫,玩水時會開心笑的情況都沒了。到了晚上,我媽逗她玩,她才又笑了出來。
我覺得很內疚,我忽略了小栗子應該是可以察覺周遭氣氛改變的年紀了,我當時因為氣憤而失控的言語,與後來傷心難過的落淚,小栗子應該都感受到了,更何況她本來就是個會黏著我的孩子,我變得跟平時不一樣,她一定很疑惑,說不定還因此害怕了起來;而我卻毫不掩飾的在宣洩我的情緒,之前還大言不慚的跟朋友宣稱我現在是專業褓姆,想想,我真是個失敗的姨啊!小栗子,真的很對不起!
今天情緒稍為平復,趕緊上網查了查有關小朋友情緒與受環境影響的資料,「八個月大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聽力,能聽得出熟悉的聲音,知道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意思」(資料來源:優兒養成中心),小栗子滿九個月了,所以她真的知道昨天是一個奇怪的狀況。
也許,我真的是太看重小孩子了,很偏執的認為小朋友的照養甚於一切,可是,看著台灣現在的孩子,愈來愈多的偏差行為與價值觀,我還是很想堅持,如果沒有照養好的把握就不要生小孩,如果已經生了,請盡最大的努力來照養他們。
根據Erikson(他的妻子就是《漫步在海邊》中描寫的充滿智慧的老婦人)的心理社會學理論,人在0~1歲的心理社會危機是對人的基本信念VS.不信任他人,而重要的社會環境是「母親」。另外也有研究資料指出,「在孩子大約九個月大時,他表現出更明顯的對父母的依戀,當父母親離開,會有更強烈的憤怒或絕望 」(資料來源:優兒養成中心)。
我不是很懂這些學理上的東西,可是,我希望小栗子可以在穩定的環境中快樂的成長,我想跟妹子說自己專心帶孩子對孩子的重要,我也想跟她說,經濟上真的有困難,我們可以坦誠的溝通,一起想辦法解決。另外,我還想說,我不喜歡這種「先斬後奏」的做法,讓愛小栗子、平時分擔照顧小栗子的我們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。可是,我還在氣頭上,我沒辦法去跟小栗子的娘說這些。
‧參考資料:中正大學普心系授課大綱
‧參考資料:優兒養成中心